汽車頭條App
汽車頭條公眾號
當前位置: 首頁 正文
用手機看
手機掃碼看
成都車展剛剛落下帷幕,遠在德國的慕尼黑車展拉開大幕。對于中國用戶來說,雖然德國遠在歐洲,但今年的慕尼黑車展頗具看點,“中國勢力”在車展中尤其吸睛,引發全球觀眾熱議。

先看德國本土品牌,BBA均拿出重磅級產品。寶馬新世代iX3首次亮相,全新的設計風格以及引領全球的電動化技術,讓這款車備受期待;奔馳推出全新GLC EV車型,同樣以新能源為主;奧迪則推出了Concept C純電雙座概念跑車,擁抱電動化;保時捷同樣并不低調,拿出了或將搭載混動系統的新款911 turbo S。
中國品牌方面,自從被stellantis收購股權后便在歐洲市場大有名號的零跑汽車,推出了兩廂純電轎車Lafa;小鵬攜全新P7亮相車展;阿維塔則帶著全球首臺情感智能概念車ABATR VISION XPECTRA亮相慕尼黑;比亞迪、深藍、埃安等品牌同樣亮相車展。
中國品牌引領全球技術趨勢
本次慕尼黑車展,中國品牌占據半壁江山。值得一提的是,現場參展的中國車企,無一例外地全都拿出了新能源產品。
實際上,在本次車展中,外國車企同樣如此,只有很少一部分車企將燃油車作為主力參展車型。如奔馳展臺,最受矚目的當數剛剛創造24小時里程記錄的Concept AMG GT XX概念車,同時還有上面提到的GLC純電版,以及GLA純電獵裝版等車型。

大眾展臺則展出大眾ID.2和ID.2 X概念車等新能源車型。就連韓國品牌現代,本次車展也帶來了IONIQ 2和一款電動SUV車型。此外,包括極星5、保時捷純電版卡宴、斯柯達Epiq等電動車型悉數亮相慕尼黑車展。
重點來了,寶馬本次慕尼黑車展從頭至尾完全以iX3為主,說明寶馬新一階段的發展重心依舊在電動化產品上。奧迪帶來的電動概念車與寶馬有著異曲同工的效果,再配合奧迪近期在中國市場發力電動化,接下來,電動全球化也將是奧迪的全新課題之一。
有趣的是,近一年中,包括BBA在內的不少車企均表示推遲或放棄電動化戰略的時間節點,轉而向燃油和電動化兩棲發展,來應對全球市場變革。但是在慕尼黑,我們看到了大批量新能源產品的展出,以及各車企對新能源技術發展的大力推廣。究其原因,本次車展中,相當一部分中國新能源車企的高光表現,或許令歐洲甚至全球老牌車企,感受到了中國市場以外的新能源發展變革。

這也是中國車企能在慕尼黑車展大放異彩的原因。即便是面對歐洲不穩定的新能源市場,中國新能源車企總能找到歐洲用戶的痛點,并拿出極具競爭力的產品對歐洲,乃至全球市場發起沖擊。
另外,近兩年來,中國汽車出海熱潮一浪高過一浪,目前已成為全球年度汽車出口量最大的國家,這也說明中國品牌出海成功已成定局。以比亞迪、奇瑞、吉利等車企的出口速度為基礎,加之包括零跑、小鵬、小米以及一些國企旗下新能源品牌,如埃安等,中國車企正在加快開拓全球車市的速度。
看到這些,外國老牌車企不得不進行戰略轉型,不僅是為了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穩定軍心,更是不能在本屬于他們的全球化市場中喪失地位。這或許也是本屆慕尼黑車展成了新能源車型主場的主要原因。
深耕中國市場,仍需拿出誠意
實際上,換個角度來看近兩年來中國車市的內卷,就是幾乎所有的車企都在拿出最大的誠意,極力滿足用戶的需求。
此前包括BBA在內的外國車企,之所以被認為是電動化時代的產品中的“雜牌”,首要原因也是其未能像中國車企一樣拿出應有的誠意,充分做到讓用戶滿意的效果。

面對“雜牌”指控,已經有一部分傳統外國品牌拿出了扭轉口碑的方式。首先是大眾,在中國市場推出ID.4和ID.6后,從用戶感知最深的價格出發,推出了平價車型ID.3,恰逢趕上中國新能源車市井噴,ID.系列在2022年就實現了全年突破10萬輛的成績。
而近期,豐田BZ系列以及東風日產N7,成為新能源市場外國品牌中用戶的新寵。尤其是東風日產N7,通過超高性價比以及符合日產口碑的調性,打動了相當一部分用戶,最近的8月份銷量已突破萬輛,對于合資品牌來說,這個成績來之不易。
BBA這類豪華品牌最難做到的,便是平衡品牌與新能源產品之間的價值。畢竟在中國市場,新能源產品價格一降再降,超高配置也能擁有更低的價格,但對于豪華品牌來說,放得下身段賣車,極可能損害品牌價值。
因此,豪華品牌無法像大眾、豐田、日產那樣,主打產品性價比,所以只能通過符合豪華品牌調性的設計和配置,走不同的市場路線。
如本次車展中重磅發布的寶馬iX3,超900km的續航,10分鐘補能350km的充電速度,以及寶馬新世代車內座艙和車機系統,再加上重新設計的整體造型,寶馬iX3由內而外的煥新,只為說明一個問題,產品力配得上品牌價值,好產品就是沒辦法便宜。

奔馳和奧迪也是同樣的套路,Concept AMG GT XX硬生生刷爆了小鵬P7剛剛實現的24小時高環測試里程,就是要說明傳統車企在新能源領域所具備的核心技術,并不比中國新能源車企差,反而要更好。
我們能夠看到,外國車企依然有著沖擊中國新能源市場的實力,但是否能沖擊成功,或許仍然要看各車企對中國新能源市場的態度。至少從本次車展來看,外國車企對于新能源技術的深耕和追求,并不真的如他們放棄純電戰略規劃一般,讓人感覺不重視。相反,他們對新能源發展的重視程度要更為系統化,顧慮的也更多?;蛟S,我們在未來會看到他們在中國市場發力的表現,而不是此前近似于“擺爛”的狀態。這對于中國新能源車市,和中國新能源車企來說,未嘗不是一件好事。
評論 0
作者信息
更多資訊推薦